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有关乐视网资金链断裂的消息已经甚嚣尘上。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家明星公司,在创造了太多话题、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之后,目前似乎遇到了自创立以来的最大危机。各大基金纷纷开始下调乐视网估值,招商银行向法院申请冻结乐视资产,同时央视财经频道也提出了“是创业失败还是涉嫌欺诈?”的疑问。

针对央视之问,恐怕很难给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就现在已经发生的事件来看,今天的乐视明显具有创业失败的典型特征,而从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行审核一处处长的李量被控受贿助乐视网IPO,以及乐视网高管言行之间的巨大差异来看,也不免让人产生“涉嫌欺诈”的怀疑。

从创业的角度来说,不可否认的是,之前乐视通过“一张张精美的PPT”所展现的发展战略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认同和赞许,企业经营业绩也一度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其所进军的影业、体育、汽车、手机等领域,无一不是代表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可选方向,所以其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也在节节攀升。大胆设想一下,如果乐视不是四面出击,而是首先在其中一个板块上专心耕耘,并凭借已经成为“现金奶牛”的成熟业务来向相关产业发展的话,或许目前也已经成为一只价值股的典范了。回顾历史,大多数实例表明,一家企业如果不是脚踏实地在自己的能力圈和大产业范围之内实施多元化战略,而是在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就激进扩张,多元化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多元恶化”。

至于是否有“涉嫌欺诈”的嫌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第一,从前证监会官员李量的落马来看,乐视网当初在IPO的时候似乎就是“带病提拔”的。第二,在上市以后,不断有媒体和投资者认为,乐视网一些高管所发布的很多经营信息的真实性存疑,不过在耀眼光环的笼罩下,这些信息似乎都被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除了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投资机构之外,持续发酵的乐视财务危机也波及了新三板市场。因此,乐视网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点。这一事件的持续发酵,在给众多相关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必然会给二级市场上的个人以及机构投资者造成相当程度的亏损。目前,乐视债主和供应商出现集体恐慌,部分到期债务发生巨额浮亏,不排除会引发恶性社会事件以及金融挤兑事件的可能性。那么,在决策层不断强调保障“金融安全”的背景下,这一事件对监管部门、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投资者等参与各方应该有何启示呢?

首先,对于监管部门和交易所来说,尽管目前已经在强制信息披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应该将工作继续向前推进一步,即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的调查和惩罚力度。特别是在市场上关于某家公司的质疑声越来越多的时候,更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在这方面,基于舆情大数据的监管科技手段或许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另外,对于IPO时“带病提拔”的公司,在问题坐实之后,应继续追责,对实际控制人及高管减持、再融资频率和额度等做出进一步的限制。

其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高度警惕盲目多元化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在国际主流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过程中已经被着重考虑。例如,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就认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只是局限在它自身行业或相似的行业里,在评估这个企业的信用状况时将会给与一个较高的分数,反之会给出一个较低的分数。

最后,对于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来说,应该增加“公司估值”以及“公司诚信度”等因素在自己投资决策体系中的权重,而不应仅仅将自己的买卖决策建立在有些虚无缥缈的预期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市场上对某公司形成一致看好预期的时候,市场上的价格很可能已经充分体现甚至是过度体现了这种预期,这时除非公司的业绩有大幅超预期的表现,否则不仅不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收益,还很可能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应该说,乐视网股票长期以来一直保持100多倍的市盈率,正是反映了投资者极度乐观的预期。从这一点来讲,重视估值水平,坚持价值投资,既是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一直大力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是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规避重大风险、实现稳健收益的不二法门。

话题:



0

推荐

王鹏

王鹏

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普益标准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